|
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莲村(即那莲古圩,下称那莲圩)位于南宁市的东南部,离市中心约十公里。那莲古圩历史悠久,自古与杨美、亭子齐名,有上杨美,下那莲,中间亭子两圩连的称谓。那莲圩旁的八尺江,过去当地人称为莲江,自古为外地商贾出入那莲的咽喉水道,在江边的古渡口,至今仍留下众多历代的碑刻,其中有两块石碑刻的是钟馗的画像,这在渡口碑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。那莲过去东南有陆路接海,北边有邕江和陆路连南宁,是古代盐道上的一个中转圩埠,凭借其水陆交通的便利,早在明、清时期,这里就成为当地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的圩镇了。清朝时期(1730年以前),蒲庙还是一个没有人居住的山麓,来往那莲的客商途经这里时,只将这里当作上那莲的一个竭脚的地方,透过这点可以看出,那莲的悠久历史足见一斑。那莲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北宋年间(即公元960—1127年)古代盐道的年代,当时就有肩挑马驮的盐商等来往于那莲街西一公里的古道上,上至南宁下至新江钦州等,街旁的八尺江上有木船、竹排日夜航行。约于明朝崇祯年间(公元1628—1642),那莲形成圩期。真正的繁荣期自清康熙至光绪年间,其中鼎盛期为乾隆至道光年间(公元1736—1821),成为方圆百里颇有名的商埠和纺织基地,曾有“千圩万圩不如那莲圩”的美誉。繁荣时期的那莲圩建有10条街道,圩日有近千个摊位(店),其中有300多个固定店铺(摊点),沿街商品琳琅满目,人头涌动。特有的纺织手工作坊200多家,特产有那莲土白布、蚊帐布、高丽毛巾、、鱼裆布等远销广西地区内外县市。成为当时商贾云集、物阜民丰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。至清末民初,由于八尺江水面变窄江水变浅,加上陆上公路逐步替代水路,那莲商贸逐步外移蒲庙、良庆等地,至今只留下100多个店铺摊点。
抗日战争时期,那莲又是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,成为南宁地区一带抗击日本鬼子的最前沿之一,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。
由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交通的繁荣,那莲留下了较多的历史文化遗产。与那莲隔江相望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顶狮山遗址;原来的石板街道和房屋均为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,由于那莲在抗日战争时期整个圩曾被日本鬼子放火烧毁,只有极少数几个房子幸免于难,现在,遗留下来的有部份古街道、部份回建的房屋和北帝庙(头座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)、那莲戏台(市级文物保护单位)及两处那莲古码头(古渡口)等,其余还有二圣宫(粤东会馆)、轩辕庙、魁星楼、文武阁、财神闸、奴隶市场等只留下相关的遗址和资料了。同时,那莲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民间山歌、粤剧表演、师公、舞龙、舞狮、魔术、八音等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承与发扬。每年农历×月×日是那莲圩的庙会日,在过去,每年的这一天,当地民间的文化活动如舞龙、舞狮、粤剧表演、高脚鬼(即高翘)、的士马(即彩架、或称飘式)等,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化活动应有尽有。
为了继承和发展当日的辉煌,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,目前,那莲圩已成立了一个由××××人组成的文物古迹维修、保护领导小组,领导小组带领群众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,他们决心在保护好现有的建筑等文物的同时,加大力度搜集整理当年已逐步损毁的景观、建筑等资料,拟按原样逐步进行恢复。
正在北帝庙前等着在那莲戏台唱戏看戏的古圩街民 |
评分
-
查看全部评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