邕宁论坛-邕宁地带网-www.yndd.cn

标题: 探访邕宁缸瓦窑村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山背街仔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08:06
标题: 探访邕宁缸瓦窑村


这里,有南宁市仅存的清代烧陶古窑址,这里遗存着邕城陶瓷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。如今,随着城建步伐的拓展,一座座记忆着那段“火热历史”的陶屋即将消失……
  龙窑里烧制陶器的烈火,早已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熄灭;记录着邕城近300年制陶历史的邕宁缸瓦窑村,也面临搬迁。位于南宁市良庆区(邕宁良庆镇)的缸瓦窑村
在南宁人印象中曾经是那样偏远的缸瓦窑村,如今已经成为城市开发的一块“风水宝地”这里,一面与广西体育中心隔路相伴,一面与美丽的青秀山隔江相望。

  走进缸瓦窑村,你会惊奇地看到,虽然早已不烧窑不制陶,村子里依然是“陶的世界”

  村民房前屋后,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陶缸、陶罐、陶管……有的砌来当院墙,有的用来建厢房,有的立着当房柱,有的围来做厨房,有的排开成篱笆,有的反扣当坐凳,有的存放在屋角当米缸,有的堆积在墙边种花草……甚至,那竹林里的一座座厕所,也是用陶缸堆砌而成。

  缸瓦窑村,果然名不虚传!
 一条“火龙”卧山岗

  在陶缸围砌的院落里,走出一位笑容可掬、头发雪白的老人,看见有人举着相机对自家颇具特色的“陶院”一个劲拍照,马上引为知音,很热心地当起了“导游”。

  年至七十的老人姓黄,是当年缸瓦窑陶瓷厂的老员工。在黄老指引下,在村后的小山冈上找到了当年烧制陶器的两条龙窑。

  一号窑窑口已被泥土封堵大半,只剩下一弯被杂草包围的半月形窑顶,黑幽幽地透着神秘的暗光。

  另一片山坡上,三号窑保存相对完好。从高约两米多的窑口走进窑身,顿觉寒气逼人。光滑的窑壁上结满釉块,在窑口光线的折射下闪着青幽晶亮的光芒。除中间一小段已经塌陷外,大部分窑身依旧很结实。

  缸瓦窑人把陶窑称为“龙窑”。这窑和“龙”有何关系呢?

  黄老分别从窑口、窑道、窑身几个部位观察果然,弓形的窑背有如龙身,窑道边投柴孔的支撑像是龙爪,而依山形起伏的窑背则恰如一条匍匐于山冈上的卧龙。

  在黄老记忆中,三号龙窑原来长达80米左右,窑身如竹节般延伸,越往窑尾越高大。窑身左右两侧每隔一米多便开设一个投柴孔。烧制陶器时,把松柴等燃料从一个个投柴孔投入窑中。普通陶器通常要烧制3天3夜才能出窑,一些精贵的产品,烧制的时间更长。

  “可惜你没看到过我们当年烧窑时的情景!每到夜晚,山冈上龙窑口喷出的火光映红了整片山坡,远远望去,真像一条条火龙在山冈上飞舞!”回忆起那个火红的年代,黄老不由得两眼放光,“当年,缸瓦窑村一共有5条龙窑。一条龙窑一年可烧15窑左右,一窑最多时能烧制上万件陶瓷器。如今,3条龙窑已经全部毁损,只有眼前这条三号窑保存得最为完好。在5条龙窑中,三号窑也是设计得最科学的一条窑,烧得既快又透,不仅产品质量好,还很省柴。”

  时光回溯三百年

  南宁烧制陶器的历史,当年怎么会选择在邕宁良庆一带的邕江边闪现光辉呢?

  从村中碑记可知,缸瓦窑村的制陶历史,与国内著名“陶都”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大型龙窑的广东佛山石湾镇,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。

  清乾隆年间,石湾镇制陶师傅董七、梁启圣等人相继乘船溯江而上,推销自己的陶瓷产品。船至南宁,泊于邕宁良庆那黄村一带。董七、梁启圣等人上岸推销产品时,惊喜地发现这一带的土质很适合烧制优质陶器。而且,紧靠邕江,运送产品也相当便利。

  于是,邕江边荒草丛中,一条新建的龙窑很快升起了烟火。由于土质好,石湾师傅手艺高,龙窑里出产的陶器在南宁、邕宁一带大受欢迎。紧接着,第二条龙窑、第三条龙窑相继出现。最旺时,龙窑多达20条。邕城人从青秀山上隔江相望,只见缸瓦窑一条条“火龙”在山冈上“飞舞”,场面蔚为壮观。

  越来越多的窑工慕名而来,缸瓦窑村人口逐渐增长到上千人。携家带口的工匠们就地取材,将窑里烧废的陶缸、陶管“废物利用”,垒造起座座陶屋、陶院。不仅模式别具一格,还相当结实耐用,不少陶屋延续上百年,沿用至今。

  一座“陶村”,就这样在邕江边崛起!

  新中国成立后,村里工匠们组织起来,成立了“良庆缸瓦窑陶瓷厂”。上世纪70年代以前,是缸瓦窑陶瓷厂的黄金时代。那时,厂里产品以缸、罐、坛、煲、盘、碗、壶、瓦、排水管道、烟囱为主,品种达180多个。一些特色陶器产品,还远销东南亚。上世纪80年代以后,随着时代的发展,陶器渐渐退出人们生活必需品行列。

  邕江边燃烧了300年的“火龙”,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熄灭……

  越舞越欢“香火龙”

  窑中的“火龙”熄灭了,另一条“火龙”却越舞越欢。

 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你如果到我们缸瓦窑村来,就能观赏到一条条旺盛的“香火龙”!

  缸瓦窑村的香火龙,源起于当年烧窑时的点火祭拜仪式。每到点火烧窑这一天,精神特别振奋的窑工们便仿照龙窑的形状,用竹篾、树杈编扎成龙头、龙身的骨架模样,再缠上仙人掌、老虎檬,插上一排排点燃的香火,穿村过巷,欢快游舞。香火龙每到一户人家,主人便会率全家出迎,点燃鞭炮投向火龙。夜色中,只见火龙翻滚,烟花闪烁,光彩夺目。渐渐地,缸瓦窑村的香火龙名声远扬。每到中秋期间,邕宁、良庆一带前来“沾龙气、沾福气”的人们挤满了村道。

  如今,缸瓦窑村的香火龙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并扩展为每年一届的南宁市良庆区香火龙民俗文化旅游节。

  “传承壮乡缸瓦窑陶艺文化”缸瓦窑人把这句话镌刻在村头,以实际行动传承着祖上那段光彩历史。

  一段历史难割舍

  村中每座陶屋的陶缸、陶罐上,如今都已用红漆写下了编号。黄老手抚门前的“陶壁”感慨道:“听说,一条商业大道要从村子里经过,江边还要修建一座滨江公园。缸瓦窑村要整体搬迁。明年这个时候你再来,也许就见不到这些陶屋了。”

  黄老“即将住上新楼房”时,黄老叹息道:“真舍不得和陶屋分手啊!我们黄家在缸瓦窑村烧窑制陶,已经整整传承了4代这里是我们陶艺人的根啊!”

  是的,这里不仅是邕城陶艺人的根,也是南宁制陶历史的一处珍贵历史遗址,一段珍贵历史记录。

  南宁市规划部门此前在进行五象新区开发建设规划时,曾邀请专家学者座谈。座谈会上,有专家特别提醒:在开发过程中,一定要注意保护好邕宁、良庆一带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,不要让未来的五象新区除了新崛起的钢筋水泥外,一切历史记忆都荡然无存!

  在保存较为完好的三号龙窑窑口,看到了南宁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9月立的花岗岩碑牌,牌板上刻着“缸瓦窑窑址 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”字样。

  “缸瓦窑址是南宁市惟一、广西不多见的晚清、民国时期起烧造陶缸瓦的古窑址,是南宁市陶瓷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历史见证,是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,具有较重要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……

  立在窑口,环顾缸瓦窑村,如果能围绕着这条龙窑,保存数座有特色的陶屋,营造一个小型“邕城制陶历史博物馆”,将会抚慰多少前人和后人的心灵!








作者: 玥衫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08:27
很别致也很有特色,我觉得如果再规划好一点,这个村应当开发成旅游景点。
作者: 至尊玫瑰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08:57
这房子真有特色
作者: 龙形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09:00
这是什么时候的PP了?我前两年去都没看到有多少这种房子了。
作者: 山背街仔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09:22
标题: 回 龙形 的帖子
龙形:这是什么时候的PP了?我前两年去都没看到有多少这种房子了。 (2013-11-26 09:00) 
2011年,我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而已
作者: 丽达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09:30
您的帖子很精彩!希望很快能再分享您的下一帖!
作者: 军麟天下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09:36
以前经常去
作者: 绛雪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09:45
没去过~只是听说过!~
作者: 在路上的鱼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09:51
以历史。。文化。。之名掩盖扶贫、民生、安居等漏洞,,,试问,,
谁TM愿意在这种地方一住几十年?
作者: 东东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10:16
现在已快消失完了,都是征地拆迁的惹的事
以前在缸瓦窑村旁边还有个荷花味精厂,是那个很有名的荷花味精厂
作者: 华创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10:42
我家还有不懂是不是那里做出来的
作者: 漂泊中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12:31
只知道有这么一个村、其他不懂,更别说去过

内容来自[手机版]
作者: 那一季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13:03
可以做些小罐,腌制食品、种养花草的,外面卖的那些个玻璃缸、花盆太贵,其实,陶制、瓦制的很有趣味啊
作者: w.老表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14:45
还别说现在我还留几个那里出产的罐子呢!
作者: 缘起缘灭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15:02
村口整只牌坊了

作者: 四季悠然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17:20
感谢分享!
作者: 啊喻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18:19
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段历史呢
作者: 风来的西西林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19:20
现在好像就在良庆高速路口附近
作者: 阿诗玛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21:31
平时听说过这个地方 也没去过 也不晓得是过什么节
作者: 梦之蓝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22:39
我不清楚的是那是良庆区的还是邕宁区的……
作者: 倒霉熊    时间: 2013-11-26 23:30
可以根据这些个瓦缸探寻一下当年的文化,只不过这东西消失是历史的必然,毕竟这东西的工艺确实是差了点的(相对中国几千年的陶瓷文化)。
作者: 漂泊中    时间: 2013-11-27 09:33
我家里有好几个,用个来当浴缸、爽!

内容来自[手机版]
作者: 缘起缘灭    时间: 2013-11-27 11:49
水缸哦哇
浴缸

作者: 蒲公英    时间: 2013-11-27 16:37
看帖是享受,回复是美德,你的辛勤我给予美丽的回报!
作者: 行走蒲庙    时间: 2013-11-27 23:18
关注邕宁,关注我们身边之事。您辛苦了!
作者: prince    时间: 2013-11-28 10:36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缘起缘灭    时间: 2013-11-28 11:59
有回事

作者: 水草    时间: 2013-11-28 16:13
那地方在良庆街过过去几百米吧?经常听见人说,没去过。
作者: 平派河    时间: 2013-11-28 23:19
我故里的隔壁村也曾经是以做缸瓦为副业的,近邻的村落都管其为“缸瓦窑”。但是,却无真正的陶屋,“缸瓦窑”村名不副实。
许多地方,都有被当地村民称之为“缸瓦窑”的村,但都没有楼主探访的这“缸瓦窑村”给力。
我小的时候,真个是“缸瓦世界”。基本上除了炒菜、做饭、洗脸、挑水用具不是“缸瓦”外,其余都是“缸瓦”。
前几年,我母亲还给我展示了一个缺角了的陶瓷锅盖。记忆中,有一个陶瓷的炊事用的盛油罐,在取油口外设计了一条“护城河”,将少量的水置于圆形的沟中,便成了地道的“护城河”,如此蚂蚁入不了油瓶,油瓶有两个吊耳,将之吊在瓦屋之下,鼠、蛇、猫均不能侵扰,绿色、环保、安全,非常科学。
作者: 加加    时间: 2013-12-3 02:11
n哪里现在是良庆区
作者: 冬眠的寒梅    时间: 2013-12-10 16:22
看了这些照片,这样的古村注定要消亡
作者: 山里山人    时间: 2013-12-11 22:59
值得宣传。
作者: nicole    时间: 2013-12-12 10:04
嘿嘿,那里算是我老家, 我小时候在缸瓦窑住过几年,水缸房我住过,那个窑洞我小时候也钻进去玩过。缸瓦窑主要是几个大家族组成,算起来都是亲戚,那一片几个山头他们都还保留地契,不过是民国时候的地契, 天朝现在都不认这些地契了。
我小时候也也就是80年代在缸瓦窑过年很热闹,,现在不行了, 没落了,很冷清。 不过我怎么听说的缸瓦窑的祖上是道光年间从广东梅州来的,是客家人。 现在每隔5年还派代表回去梅州祭祖。
作者: 臭虫    时间: 2013-12-17 23:33
还是旧公路时,常看见。但历史不再复返。
作者: 臭虫    时间: 2013-12-17 23:34
标题: 回 梦之蓝 的帖子
梦之蓝:我不清楚的是那是良庆区的还是邕宁区的…… (2013-11-26 22:39)
那还是邕宁县时。
作者: 孙悟空    时间: 2013-12-30 12:13
都是古董
作者: 眉清目秀    时间: 2014-2-28 14:07
楼主说得太实际了  我村就在附近了。
那边的妹子好好相处的,
希望你常去探望
作者: 山背街仔    时间: 2014-5-8 18:18
标题: 回 眉清目秀 的帖子
眉清目秀:楼主说得太实际了  我村就在附近了。
那边的妹子好好相处的,
希望你常去探望 (2014-02-28 14:07)
我觉得你应该去做缸瓦窑姑爷
作者: kernel_fans    时间: 2014-5-11 01:41

作者: 邕森    时间: 2014-8-14 03:06
关注邕宁,关注我们身边之事。您辛苦了!
作者: 雯雯    时间: 2015-1-12 23:38
谢谢,又让我知道了南宁还有这么个地方
作者: abcd英子    时间: 2016-3-1 16:24
好有特色的房子!
作者: 87521385    时间: 2017-5-10 16:16
真没去过,长见识了,感谢楼主分享。
作者: 缘起缘灭    时间: 2017-5-11 15:51
.
作者: 空叽呢哇    时间: 2017-7-17 16:04
我家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缸,拿来装酒的,好多年了,不知道是不是出自那里
作者: 缘起缘灭    时间: 2017-7-19 10:55
仲有酒么捏

作者: 卢世悦    时间: 2018-1-6 08:19
老了的终要逝去。
作者: 缘起缘灭    时间: 2018-1-10 16:10





欢迎光临 邕宁论坛-邕宁地带网-www.yndd.cn (http://www.yndd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