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2864|回复: 7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共叙乡情] “那楼情怀,传诵经典”优秀作品集锦——《古道寻踪》

[复制链接]

82

主题

917

帖子

4199

金钱

三星会员

积分
928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7-11-16 16:25:46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[paragraph]
古道寻踪
文/杜泽昌



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,从那楼圩出发,经大河坡,坛侨坡,屯六新坡……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,穿越十多个村坡,翻山越岭绵延四十多华里,直抵中和圩。

据说,古道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,是老百姓世世代代披荆斩棘,露宿风餐开辟出来的。这古道不但是乡民们出街入市,购进卖出,走村串寨,寻亲访友的唯一通道。同时也是官府官员乘轿骑马,上达民情,下传上方旨令的官道。大凡上了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前半辈子还是从这条路走大的。对这条路的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定然印象还是深刻的。
在这条路的屯六村与周城坡交界处,有一条小河,河上架起一条石板桥。说起这桥,还有一段令人难以忘怀和令人崇敬的历史。
话说清咸丰初年,屯六村的杜如根,平时勤劳俭朴,白手起家,由于他精打细算,家境很有起色。虽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,但他从不乱花一文钱。有人说他是吝啬鬼,说来倒也有几分道理。那是那帮整天游手好闲,沉迷于吹嫖赌饮的败家仔们,穷了向他伸手借钱,他定是一毛不拔。但对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,终年披星戴月,勤劳耕作的乡里乡亲们,谁家有个天灾人祸什么的,他二话不说定然慷慨解囊相救,所以深得乡里乡亲们的尊敬。
话说杜如根的山界水田,有一少部分就坐落在小河边附近。这小河终年流水淙淙,来往赶路的行人,需要踩泥涉水过河。若遇九冬十月,天寒地冻,过路人只好脱鞋赤脚,浸泡在冰冷的水里过河,真是苦不堪言。杜如根看在眼里,痛在心上。也就是古人常说的“修路搭桥积功德”的警世恒言激励了他的恻隐之心。他二话不说,拿来斧子,从自家的山林里砍来木条,架桥过河,方便了来往的行人。人们由衷地感激他,称他是大善人。
南方的天气是千变万化的,特别是夏天季节。早上起来的时候是晴空万里,可一眨眼到了中午,乌云笼罩四野,倾盘大雨劈头盖脸下个不停。混浊的山洪一下子全聚集到小河来。临时搭建的便桥,经不住大水的冲击,頃刻间被洪水冲得踪影全无。便桥再次搭建,建了再冲,冲了再建。就这样一次次,一年年,杜如根不知搭了多少次桥。
在那个朝代,人们最惧怕的是,每逢那楼圩日下大雨,因为有的村民挑着重担子来赶圩摆卖。过不了河,只好徒劳折返,该卖的卖不出,该买的买不回。更有甚者,散圩回家时,过不了河,只得在圩上或者邻近村的亲戚投宿。
当时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:
那楼圩日怕天哭,无可奈何投表叔。
吃人一餐饭,断人几天粥。
从这首民谣中,我们不难看出,在那个腐败无能的清政府,根本不顾民间疾苦。百姓的生活,几乎是到了家无隔夜粮的困境。就连一餐像样的饭招待亲戚都断了全家的几天口粮。
有一年夏天的一个傍晚,天下起了大雨,直到半夜才停,不难想象,小河准是又发了洪水。一早,人们便陆陆续续赶到小河边上,看管自家的农田。只见河对岸上有一中年妇女,背着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孩,满面愁容,焦急地在河那边徘徊。背上的小孩抓耳揪腮,哭得撕心裂肺。人们一问,才得知这小孩得了急性肚痛病,急需去圩上看医生,偏偏老公外出未归,谁知道来到河边却遇上了大水。听了妇人的泣诉,人们再也没有什么避嫌的,几个中年男子跳下水去,顶着汹涌的洪水,把那妇人和小孩抬过河来。后来,从那楼圩的大夫口里得知,此孩子再拖延一个时辰不送来,定然没得救了。
此事的发生,对杜如根触动很大,他心里暗自盘算,决定要建一座晴雨能通行,经久耐用的石板桥。
又是一年的夏天,又是一个那楼圩日的大雨天。一位老伯在散圩后,不顾圩上亲戚的再三挽留,执意要回家。其实他的意思是不想再连累亲戚。因为已有那么几次圩日大雨天,他在亲戚家投宿,虽然亲戚强作欢颜悦色的笑脸,但心里正愁着明天的无火米之炊,那老伯是深通世道之人,这一切他怎能不心知肚明呢?
当老伯拖泥带水赶到河边时,只见那洪水咆哮着从上游翻滚而来,时而夹杂着一簇簇乱蓬蓬的树枝和垃圾,让人看了头昏目眩。在这进退两难之际,老伯定了定心神,咬了咬牙,选了一处水面较宽阔,而流水不算太急的地方淌水过河。
俗话说“欺山莫欺水”,正当老伯颤巍巍地,缓缓地向对岸挪过去的时候,一个漩涡卷来,老伯一个趄冽,站不稳脚根,生生地被洪水冲走了。说时迟,那时快,几个尾随老伯赶圩归来的后生,连衣服也来不及脱,纷纷跳进水去,把老伯捞救上来。老伯虽无大碍,却已是惊险万分,若不是有人及时施救,就眼睁睁地又送掉了一条人命。得知此消息后,杜如根再也不犹豫了,他铁下心,修桥!他将自己的意图向兄弟家人们说明。有道是孝父无悖子,更何况他的家风家规是,德仁继世,礼义传家而广为传颂,家人听后一致赞同。
说干就干,第二天,他雇来人工石匠,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,铁锤、钢钎,开山砸石干了起来。有少数势利眼的人认为,杜如根是大傻瓜,建那么一座桥,耗费那么多银两,对自己有什么利益。何不多置办一些田产家当泽惠儿孙。但更多的仁人志士则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。
在杜如根的行为感召下,屯六坡,周城坡,那文坡,庭燎坡……的部分有识之士,纷纷加入到建桥行列,有钱的出钱,多则百八十文,少则几枚铜钱,没有银两的也捐些谷子杂物之类的。
就这样,在没有官府扶持的情况下,经过两年的施工,一座长六米,宽三米,高四米的石板桥终于建成了,整座桥均用几百斤,甚至上千斤重,砸得平整的石块垒成,横跨桥面的三块大石条,每块重约二、三千斤。石头与石头之间均不用灰浆,但有人曾试过,连一把绣花针也插不进缝隙处。整座桥美观大方,坚固实用。
建造这样的一项工程,在科技发达,国家富强的今天,纯属鸡毛蒜皮,微不足道。可在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,却也算得上是一个中等浩大的工程了。
桥的东面是当时广西省永淳县所管辖的地界,河的西边隶属广东省灵山县管辖,古人曾有一桥跨二省的美称。因为杜如根属于灵山县,所以把桥名唤作“灵桥”。但不知何原因,此桥又名“斜桥”,久而久之,“斜桥”的名称就一直传开来,一直沿袭至今天。在桥东头立着一块碑,碑的两旁刻着一副对联,上联是“喜建千秋桥道”;下联是“荫成万古津梁”,横批是“奕世流芳”,中间是碑文。碑的背面刻有七绝诗,在此只列举其中一首,诗曰:
新建灵桥高益坚,独成美举喜空前。
仁人造福后人享,功德无边荫万年。
落款是咸丰五年立。
从诗中可以看出,建桥所耗费银两绝大部分来自杜如根,所立之碑也是当时人们为了表彰其义举而立的。可惜的是此碑已在十年动乱中,被当作破四旧被砸了个稀巴烂,今已荡然无存。要不是我的老父亲及几位对历史文物和古建筑有庇护之心,事先抄下碑文的话,灵桥的历史对子孙后代来说,将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谜。
灵桥的东面是一座山,坡度很大,为降低坡度,人们发扬“愚公移山”精神,一代接一代挖山不止,硬是在山的中间掘开通道,然后一级一级沿山砌建码头,共一百二十级。桥的西边也是一座小山坡,也是一百多级码头攀延而上。
   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,曾经读过一本民间故事。说的是清光绪年间,有两个上京赶考的书生,一路赶行程,一路吟诗对对,以解漫漫旅途的无聊和疲劳。当他们走到一条桥时,一书生抬脚踏上桥面时,触景生情,信口吟道,“踏上磊桥三块石”的拆字联。另一书生看了看东边的一座山被劈成了两半,也随口对道:“劈开出路两重山”。我一直怀疑书中的故事一定说的是灵桥,如果不是,怎能有如此的巧合呢?
   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,在政府的关怀下,开通了一条能通汽车的公路,给沿途的群众带来极大的便利,结束了肩挑人扛的历史。二十一世纪初,村村坡坡又铺了水泥路,真正应了“有路无行人”的谚语。〈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有了汽车,最起码的也有摩托车,电车〉。致使几百年来的古道人迹罕至,沿途荒草萋萋。而灵桥由于年久而没有人护理,加上长期遭受洪水的肆虐,今已摇摇欲坠,真正成了“斜桥”。古道已被人们遗忘了,灵桥也被人们冷落了。但杜如根的功德永远留存人们的心中,他的精神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。
[sub][/sub][sup][/sup][strike][/strike]

评分

参与人数 1威望 +50 收起 理由
那一季 + 50 不忘古,德长存

查看全部评分

邕宁地带网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、媒体投稿和用户自行发帖,与邕宁地带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,请发送信息至yndd@qq.com,我们会及时处理。点击进入客服处理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4

主题

334

帖子

1528

金钱

二星会员

积分
336
QQ
沙发
发表于 2017-11-17 10:56:08 | 只看该作者
很好,感谢分享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22

主题

4553

帖子

4万

金钱

四星会员

积分
4598
QQ
板凳
发表于 2017-11-17 11:11:50 | 只看该作者
感谢分享
懒人一个,习惯慢N拍发帖,请见谅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

主题

580

帖子

1万

金钱

二星会员

四季平安

积分
582
地板
发表于 2017-11-18 10:50:25 | 只看该作者
不忘古,德长存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14

主题

2万

帖子

31万

金钱

七星会员

唔好要你唧任性来挑战我唧耐性!

积分
26984
QQ
5#
发表于 2017-11-21 17:18:37 | 只看该作者
三阅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2

主题

3397

帖子

4万

金钱

荣誉会员

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

积分
3512
QQ
6#
发表于 2017-11-23 16:47:49 | 只看该作者
那楼有路到中和吗,刚知道
路尽 隐香 处,翩然 雪海 间~ 每个人都现在或曾经是学生,正在或曾经在学校经历过,希望诸位能把自己的美好回忆写下来同坛友分享~~~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2

主题

917

帖子

4199

金钱

三星会员

积分
928
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1-23 17:33:25 | 只看该作者

回 冬眠的寒梅 的帖子

冬眠的寒梅:
那楼有路到中和吗,刚知道
有的。按文章,古道是走大何——榃桥——榃力——周城——那头——镇南——周禄——中和。现在的乡道是走屯六——周城——那文——那烟——周禄——中和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14

主题

2万

帖子

31万

金钱

七星会员

唔好要你唧任性来挑战我唧耐性!

积分
26984
QQ
8#
发表于 2017-11-29 16:52:38 | 只看该作者
路过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南宁市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
顶部qrcode底部
关注邕宁,大家都用微信扫了!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